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扶贫1+1】发展“农旅+种养” 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1-05-07 10:56:33 来源:四川学习平台

分享到: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外出务工青年加入到返乡创业行列,段森林便是其中一员。有着12年军龄的他,退伍时放弃了政府安排的优越工作,回到遂宁高新区保升镇和兴村,先后成立了遂宁高新区捌陆彬种植家庭农场、遂宁高新区桃森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遂宁市权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起了生态种养殖产业,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2020年,段森林被评选为“乡村人才振兴百村千户示范工程”市级示范户。

脱下戎装 变身“现代农业兵”

“修枝的方法主要是修上不修下,把上面的枝丫修剪后,让阳光能够充足的照射到水果上,以此来保证李子的甜度和亮度。”4月底,当记者见到段森林时,他正在山间指导村民们修剪李子树的多余枝条。

“今年是李子进入盛产期的第二年。经过‘大修’,虽然今年李子产量不及去年,但是品质却远远好于去年。”看着已挂果的青脆李,段森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4年,当了12年兵的段森林正式退役。退役后的段森林没有像其他战友一样接受政府工作安排,而是回到家乡搞种植养殖业。

而对段森林的归来,父母极力反对。“家里人一直不同意我回来创业。”段森林告诉记者,按照政策,他可以谋得一份有编制的工作,父母的愿望也是如此。但段森林并没有因为家人的反对,就停止回乡创业的想法和步伐。

别看段森林现在对自己的产业发展规划得井井有条,刚从部队回来时,摆在他面前的却是创业之初起步的艰难:如何规划、如何筹资、朝哪个方向发展?如何顺利流转到土地?面对现实,段森林深切体会到了创业之路的艰辛。

“说干就干”是他作为军人的一贯作风。村民不信任,不肯流转土地,他就挨家挨户做工作;没技术、没经验,他就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并先后到广元、汶川等地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土壤特点,最终选择了种植青脆李、脆红李、猕猴桃等优质水果。

整治撂荒地 让荒山变果园

项目确定,品种选定,创业之门徐徐打开。2015年2月,段森林和战友投资300多万元,终于在地里种上了青脆李、脆红李和红心猕猴桃。看到杂草丛生的荒地种上了果树苗,段森林满心欢喜。

“去年正式进入盛产期,产值就达到了150万元,带动80余名群众就业,老百姓人均增收大概在每年700元左右。”段森林的合作社渐渐走上正轨,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信任他,不少村民主动来到合作社务工。种养基地长年有几名固定工人,忙的时候有二、三十名临时工,基本都是和兴村的村民,一天收入在80—100元。

和兴村村民段玉珍就是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之一。“我从2015年开始就在合作社务工,主要是帮助管理果树、清理果园,一个月有2000多元钱的收入。”赵林告诉记者,“在合作社务工,不仅工资待遇可观,还可以照看家里人,一举两得。加上5亩土地的流转租金,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看着长势喜人的果树,段森林对产业发展有了新的打算——继续整治撂荒地发展524红苕种植。2020年,段森林整治了300亩荒地,种上了524红苕。

“红苕周期短、见效快,也能给老百姓带来更好的效益。”和兴村村支部书记、主任向富琴告诉记者,近年来,段森林共流转了土地1000余亩,不仅盘活了村上的土地资源,也让村民从中获益。“土地流转租金和务工支出,段森林一年大概要支付50万元左右。”

“种养结合” 串起绿色生态产业链

凭着一股子冲劲,6年时间,段森林的产业规模从最初的400亩发展到如今的1000余亩,同时发展起了鱼塘、猪场和林下养殖,一条绿色生态的产业链由此建立。

在段森林修建的2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猪场里,工人们正在对猪场进行最后的清洁卫生打扫,预计今年4月底,第一批500头生猪就要进场。

“猪场存栏量可达700头,年出栏量可达1500头。我们将购买60—80头优质母猪,采取‘自繁自养’模式进行生猪养殖。”段森林发展“种养结合”的计划在今年初已经提上日程,2021年开年后,他就甩开膀子加油干,带领和兴村村民共同增收致富。

据悉,养殖场设置了较为先进的漏粪板,通过猪的踩踏,将粪尿漏到下面的积粪池,当池内储存量达到设定值时,再通过收集池,进行固液分离。猪粪固液分离后的粪渣进入堆粪棚,堆肥后还到农田、花田中,用于改良土壤;粪液经发酵池发酵处理后用于果园和红苕施肥灌溉。

“猪场与果园形成了生态循环链条,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紧密衔接。”段森林介绍说,猪粪变废为宝,节约了猪粪处理及生态农业园化肥、人工等费用,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收”。

下一步,段森林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农旅+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农场,给周边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度假、就餐、垂钓、采摘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