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广州“十四五”|科创:未来五年广州科技创新轴将这样崛起

时间:2021-05-20 05:04:17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十四五”时期,广州将在科技创新方面如何发力,进一步塑造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5月19日,广州市召开“十四五”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会上,市科技局一级调研员李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期间,广州将以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深度交融和无缝对接。

历史性突破为“十四五”科技创新夯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广州科技创新实现历史性突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形成了以“1+2+4+4+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核心的全方位、系统化创新布局,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穗深港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跃升至全球第15位;深海可燃冰钻采和基于“天河二号”的创新应用两项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256亿元,跃升至全国第2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1919家增至1.2万家,居全国第四。

“一区三城”主阵地链接科技创新轴

广州将以打造世界级研究机构和平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重点,加快建设以呼吸疾病领域国家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家省实验室为骨干,以十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基础的“1+2+4+4+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培育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王牌军”,构建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链接全市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进一步发挥对区域创新的引领作用和对创新企业、创新人才的吸引集聚效应。

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州路径”

广州将把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的集聚优势,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州路径”,实施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深海等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着力突破一批掣肘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科技共性问题。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将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及南沙周边地区打造成各具特色的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特区”,探索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技赋能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广州将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重点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提升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竞争力,构建以科技金融为主线的企业支持体系,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将科技型企业的数量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广州将围绕全市“十四五”规划中的各项任务,以科技创新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创新发展,赋能城市治理、社会民生、乡村振兴等焕发新活力,赋能“平安广州”“健康广州”“美丽广州”“智慧广州”建设取得实效。

坚持改革先行营造创新生态

广州将创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行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制,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机制,深化“包干制”和“负面清单”试点。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背景下,广州着力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推动与港澳等地激荡出更加丰富的多元创新文化,促进科技创新规则衔接和要素流动,共建广深港和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

在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团队方面,广州将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通过实施“广聚英才计划”、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等多措并举,面向全球汇聚“高精尖缺”人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不断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申卉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影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