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观长白丨长春这里孕育了“老变精神”

时间:2023-02-28 10:21:45 来源:fish

分享到:

在长春市伊通河畔,与北海湿地公园对角相望,国网长春供电公司220千伏变电站静静坐落着。院内一处“老变精神”传承教育基地格外引人注目,刘洋劳模创新工作室也设在基地内。

今年50多岁的刘洋,是国网长春供电公司变电检修中心变电检修三班工人,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在刘洋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老变”的故事。

在刘洋看来,“老变”是长春电力人对这座颇有历史的变电站的亲昵称呼。

“老变精神”传承教育基地2021年建成投运。走进展馆,只见展厅内分为多个主题,汇总各类档案资料600余件,精心融合陈列照片、图纸、文献、实物等珍贵档案。

“老变”前身。资料照片

驻足在黑白的照片前,“老变”的历史缓缓展开。

1943年,日本殖民者在长春建设了第一座高电压等级的一次变电站,名叫新京(长春)一次变电站。这就是“老变”的前身。同年5月丰满水电厂开始向“老变”供电,长春有了稳定的电源。

1945年,日本投降,当时“老变”人冒着生命危险,阻止日本侵略者烧毁变电站原始资料,保留住了四张电气接线图和几张变电所室内机械装置图,为东北电网留存了发展的火种。

历经战乱,长春的供电线路和变电所设备均遭战火破坏。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长春电网只有丰满水电厂一个稳定的电源,修复“老变”成了长春复电的关键。

重画图纸、重建站房、重敷电缆、重立设备……没有大型机械,没有技术参照,“老变”人不计代价,无畏艰辛,总结经验、自研方法,无眠不休,只用了四天让处于黑暗的长春有了光明。第十天长春市内全部恢复供电,四十天后长春地区电网恢复正常运行。

“‘老变精神’的火种,在动荡年代播种,至今历久弥新。”刘洋说,“老变”发展历程孕育出了“坚韧、精益、争先、奉献”的“老变精神”。

WHY_4366.JPG崭新的国网长春供电公司220千伏变电站。

2012年,在“老变”原址,长春市第一座智能22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采用全封闭组合电气设备,迈进了数字智能化时代。

“‘老变’是我检修工作开始的地方,那不起眼的二层小楼,曾是长春仅有的三座220千伏变电站中最核心的一个。”刘洋说,他已和“老变”相守34年。如今,刘洋用执着坚守和创新探求,完成了从检修工人到劳模工匠的蜕变。

曾经,长春三家子变电站进行倒闸操作,隔离开关中的雨水未及时排出而结冰,严重影响分合闸操作。送电任务紧迫,面对30组需要更换的隔离开关和零下25摄氏度的天气,刘洋没有退缩,细心研究改进策略。

在多次试验后,刘洋和同事通过对普通隔离开关改造形成“自导流排水孔”,避免了整体更换,大大缩减工时,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直接减少数十万元经济损失。

2020年4月28日,全国劳动模范刘洋在创新工作室,为青年员工讲解创新设备。王春晖摄.JPG刘洋在创新工作室为青年员工讲解创新设备。王春晖/摄

30多年来,刘洋5500多次检修作业“零差错”,为变电站消缺3000余个,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4项,技术革新20次,发明创新成果14项。

“精益求精、勇于探索的‘老变精神’让我捕捉细节、大胆实践。”刘洋见证和传承着“老变精神”,如今他的工作室已培养专业人才30人。

刘洋讲述着“老变精神”时,一条消息正在他的朋友圈转发:2022年2月,国网长春供电公司开通96810供电服务热线,成立春城e哥服务队,为居民提供24小时楼道灯快修服务。热线开通一周年以来,全市16.7万盏楼道灯完成改造。

穿过“老变精神”的展厅,便是刘洋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和各种奖状证书有序陈列。从过往到如今,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老变精神”就这样在长春电力人的身上释放力量,更好地守护城市万家灯火,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

编辑:郝天巧

复审:王宇东 张妤

终审:萨仁格日乐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