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年轻的共产党员。从县委的宣传干部到村里的“第一书记”,从舞文弄墨的书生到躬耕垄亩的“农民”,身份的转变,彰显着新时代一名共产党员的道义担当。从踏上这片黑土地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把这里当作自己的人生舞台和生命之源,向老党员学习、向村民讨教,以执着的信念、沉稳的态度、扎实的行动践行着“心系百姓”的朴素情怀。
他是八零后“第一书记”。“为什么穷?怎么脱贫?”一个问号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考验。为了找到答案,他带领村民查原因、找方法、搞产业、寻出路。从谋划实施扶贫项目到壮大村集体经济,从改善村屯人居环境到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从改善村容村貌到丰富文化生活……一项项落实、一项项突破,渐渐地,从陌生到认可、从怀疑到信任,村民们把这个稚气未脱的“县里干部”当成了村里人、当成了“主心骨儿”,和他越走越近,越唠越贴心。
他就是前郭县平凤乡郎家窝堡村第一书记韩大伟。
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憨厚的笑容,朴实的言语……4年多的基层历练,让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蜕变成了淳朴厚道的“庄稼人”、精明能干的“带头人”。
“要让乡亲们都富起来”。从踏进郎家窝堡村的那一刻起,一个朴素而磅礴的梦想在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心底悄悄萌芽、蓬勃生长。
“蹲墙根、坐炕头、进卖店……”从驻村工作开始的第一天,韩大伟与驻村工作队员摆正自身位置,沉下身心,快速实现角色转变。“跟群众打交道,就不能把自己当干部,我们来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韩大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让扶贫思路和措施更加精准有效,上任后就进行调研。他挨家挨户走访,一个一个调查,蹲到墙根与群众聊天全面了解村情;坐到农民家炕头唠家常了解民意;走进村里的卖店宣传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致富经验……就这样一来二去与当地的村民“混”熟了,郎家窝堡村的底数也让他彻底摸清了。
(几年来,韩大伟有时间就会到老百姓家里拉家常、了解民情,将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宣传到户。)
“咱们一定要合力把扶贫工作做实做好,先扶智和志,争取把‘输血’过程变为‘造血’能力!”在全村党员干部脱贫攻坚动员会上,韩大伟这样说。从那以后,他就与村班子成员一起解读政策、完善落实措施、召集群众党员与村民代表共谋发展。在细致地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制定出了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党建引领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韩大伟还通过包保部门建立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处理问题机制,与当地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快速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到位、扶贫政策宣传到位、帮扶项目落实到位。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病残老”实际状况,他与当地党委、政府分别实施了光伏发电受益项目、入股合作社分红项目、新农保贷款扩大收入项目、扶贫羊养殖受益项目和庭院式种养殖增收项目,实现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2017年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37人实现扶贫项目全覆盖,确保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持续稳定收入,做到了4年扶贫任务2年完成。
(今年,为了让贫困人口增强自主创收能力,他向团县委申请、认领了助力脱贫“笨鸡、笨鸭、笨鹅”代养项目,带动贫困户发展庭院养殖增加收入。图为,与社会爱心人士到贫困户家发放禽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变“输血”为“造血”,让扶贫既能治标又能治本,韩大伟带动郎家窝堡村民们搞起了特色产业。
“走出去,引进来”。2018年底,韩大伟带领村班子到产业发展好的长山镇袁家村学习参观,引进推广了庭院棚膜哈密瓜种植。“一茬种哈密瓜,二茬种茄子。单哈密瓜今年就能赚四五千元,到秋天卖一茬秋菜,还能收入三四千元!”在郎家窝堡村大棚内,63岁的村民高殿武看着即将采摘的哈密瓜,笑着说,“现在年龄大了,我和老伴儿干不动了,外出打工没人用,没有来钱道。没想到,小韩书记让我们在自家大棚里种植哈密瓜,还帮我们找好了销路。”韩大伟说,“种植哈密瓜这个项目,今年与前郭农垦集团合作有8户试种,如果收益大,明年打算再扩大规模,充分利用农户庭院内水稻育苗后的闲置大棚,让大家都跟着受益。”哈密瓜生长周期是四个月,为了保障农户效益,每天他都往返各家瓜棚看涨势,联系技术员作指导,什么时间打叉掐尖、如何灌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他全程参与。现在他已经成了村里的哈密瓜种植技术指导。
(为了搞好庭院棚膜经济,他经常和农户一起在大棚里打理秧苗。)
帮助村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进庭院种、养殖项目,传帮带推动劳务输出……韩大伟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郎家窝堡村!郎家窝堡村是远近闻名的水稻村,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2018年末,水稻价格持续走低,全村有三分之一水稻在农户手中急于销售,韩大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跑企业、托关系、找熟人,全力协调粮贸企业以最高市场价格到村里收购水稻,不仅解决了村民卖粮难的问题,也让农户的粮食卖上了高价。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持续增收就成为韩大伟和村班子共同商讨的话题。
经过认真商讨,驻村干部和村班子决定得走出去看、学、问,向搞得好的村学习、联络知名企业、向成功人士取经,引进先进理念,摸索发展模式。韩大伟和村干部们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带动村级农业种植合作社与商家企业签订了36公顷水稻订单产销合作联盟,摸索出了一条由企业按照农户需求提供金融、农资、农机、销售、品牌服务的适度产业发展微循环模式,让村民们在农产品向商品转化过程中获益更多、受益更大。
帮助村民找销路,协调解决各种问题,送观念、送政策、送信息、送资金,三年来,韩大伟的足迹遍布了郎家窝堡村的每一个角落,也走进了郎家窝堡村每一户群众的心里。
(几年来,大力改造人居环境。变废为宝将屯内几十年内污水坑改造成休闲娱乐文化小广场。)
“扶贫工作既要扶‘根’,又要扶‘心’!”韩大伟多次这样说。只有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作做好了,才能真正使村民安心又舒心。在郎家窝堡村的贫困群众日益感受到产业扶贫带来的喜人变化时,民生工程建设的大幕也悄然拉开了。
65岁的贫困户都淑青,家里的泥草房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遇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韩大伟立即争取将她家房子纳入到危房改造。2017年,按照政策标准她没花一分钱就住上了宽敞舒适的砖瓦房。每次见到小韩书记她都会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她这么大岁数还能搬进新房子。2018年5月28日,松原发生5.7级地震,郎家窝堡村距离震中几公里,村内部分房屋破损严重。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韩大伟和全体干部通力协作,完成全村危房入户核查、核灾鉴定、维修重建工作,共新建地震房32所,改造维修13所。
(2018年,贫困户赵中文家新建了45平米的抗震房。亲朋好友到家里帮忙装修。)
此外,韩大伟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村里修建了5.15公里的屯屯通水泥路,争取了2.6公里巷路改造工程和水田区引泄干工程,维修了文化广场,将村内倾倒几十年生活垃圾的臭水泡变废为宝,改造成了村民休闲观光的文化小广场……他要来花籽和大家一起种花,买来树苗和大家一起栽树,借来工具和大家一起焊垃圾箱……为民办事终究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一次下雨,屯外垫路急需人和车,这个小韩书记挨家挨户动员,硬是义务发动了全屯28辆四轮车干到了夜里1点多!提起为村民做的件件好事,村民对韩大伟无不竖起大拇指。
(几年来,村里陆续修建了8公里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有效解决了百姓出行难、学生上学难。)
“驻村”这几年,哪家有困难哪家就有韩大伟的身影,田间地头、瓜前树下有他的身影,小广场、卖店里有他的身影……几年来,农业专家不时来授课,文化志愿服务队定期送戏送春联,医疗志愿服务队经常上门义诊,社会爱心志愿服务队时常走访慰问,驻村工作队还办起了课后辅导班……当年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帅气小伙,如今晒黑了好几个度,几条皱纹悄悄爬上了眼角,鬓角也平添了许多白发,他成了同事眼中地地道道的“村里人”。
(驻村工作队驻村工作期间开办了课后辅导班,辅导村小的孩子们写作业。)
韩大伟有两个女儿,父母双亲身体不好,这样就苦了妻子和孩子们。因为要驻村开展工作,刚上幼儿园的小女儿每天都掰着手指头数着爸爸还有几天能回家。地震重建期间,正赶上韩大伟大女儿生病了,连续几日高烧不退,妻子一个人每天抱着孩子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视频中,韩大伟看着女儿烧得通红的小脸儿,可怜巴巴地叫“爸爸”,心里满是内疚和自责。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在视频中听着女儿的哭声开始一天的工作。父亲生病住院他没有在身边,爱人手术住院他没有在现场,岳父脑血栓他也没照顾上一天……作为儿子、女婿、丈夫、父亲,他心里很惭愧,但作为一名驻村干部,他深知有的工程不能错过工期,有些工作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队,协商、沟通、跑现场都要做足功夫,全村人都在等着他……
(2020年春节,乡村两级包保干部到帮扶的贫困户赵中文家过新年。)
几年的扶贫生活,让韩大伟瘦了20斤,“老”了好几岁,但同时,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全村男女老少的交口称赞。如今,“村里人”小韩书记只要在村民哪家门口路过,就会有人出来招呼他到家里“唠唠”,语气亲切自然,分明是在招呼自家人。
(驻村工作队每年传统节日都会为村里贫困人口送去慰问品。图为,中秋节为困难户送月饼。)
坚守,让执着成为信仰;奉献,让平凡变得伟大。这一点,在年轻的“第一书记”韩大伟的身上,已经得到印证。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
在这片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土地上,小韩书记仍然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着,为了带给村民更广的致富路、更多的幸福感,也为了郎家窝堡村更美好的明天……
来源:前郭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编辑:朱 晗
审核:常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