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塞北明珠” 璀璨新时代——前郭灌区发展纪实

时间:2019-06-20 17:44:51 来源:fish

分享到:

6月的北方,水稻在阳光下旺盛生长。前郭灌区犹如一大块碧玉镶嵌在松原腹地。

 前郭灌区是东北四大灌区之一,具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下辖白依拉嘎等3个乡和红光、莲花泡等7个国家农牧场,幅员800平方公里,耕地6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5万亩。60多年来,前郭灌区这颗塞北明珠因历尽沧桑而更加璀璨,现在已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定为绿色产业示范区,成为国家水稻商品粮基地,国家A级、A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国家标准粮田建设示范区,国家高产攻关项目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历史不会被遗忘,现在这富足美丽的家园,曾经饱受侵略者的蹂躏。当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践踏这块丰饶的土地时,侵略者的野心膨胀,不但占我国土,还要掠我财富。随着日本顾问峰旗良充一份密报呈送给日本天皇,《紧急造成农地计划案》付诸实施,一场以水田开发为由的掠夺战争拉开了序幕。1942年,伪“满洲农地开发株式会社”在松花江左岸郭前旗地区设计开发水田75万亩,并从农安、扶余、德惠、郭前旗等14个县征集勤劳俸仕队和劳工8万余人,在郭前旗建站、修渠,1945年春,完成引排水渠、防洪大堤及农道建设。与此同时,日伪当局又从当时的黑龙江间岛省(延边)等地移进会种水稻的朝鲜农民627户,组成4个耕作队分散在吉拉吐、扎拉吐、十二马架、西六家子等村屯,从事水田耕作。由于侵略者贪得无厌,遭到了惩罚。日本运往前郭灌区所需机械的运输船,在从神户到仁川的途中遭遇狂风,滔天的巨浪将运输船打沉,船上装载的电动机、离心泵及各种零部件一同沉入大海。正是由于这个变故,日本侵略者在前郭灌区的水田开发没能按计划全部完成就开始了水田种植。当时强行收买土地18万公顷,将失去土地的9万余农民迁移。农户失去了土地,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伴随抗日战争结束,前郭灌区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力量倍增,信心十足。国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灌区恢复建设。1950年,开始恢复建设第一灌区。1951年5月13日,第一灌区抽水站马达轰鸣,江水沿着笔直的渠道欢快地流向稻田。为庆祝这个历史时刻,当时北京影片公司特意前来拍摄了放水典礼的纪录片,记录了历史,见证了昨天。

  黑土地焕发了生机,松花江唱出了欢歌。前郭灌区的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出了水稻,当年的水稻面积就接近4000公顷,远远超过了解放前的面积。这活生生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前郭灌区离开日本人,只能种玉米”的荒诞断言。当灌区的农民看到自己的土地上翻滚的稻浪,一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特别是农家小院飘出白米饭的清香时,人们的心情就像松花江水一样欢快奔腾。1956年,国家投资400万元,恢复建设第二灌区。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加快了灌区的大发展。

  奔腾的江水总会有千曲百折,前进的道路总会有沟沟坎坎。正当前郭灌区朝着扩大开发方向发展的时候,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水田生产技术落后,水利工程不完善,导致灌区的发展受到影响。其中草荒是制约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稻田里,总有一些拔不完除不净的稗草与水稻争光、争肥,许多稻农为了除草累得腰酸背痛也无济于事,忙了一春零八夏,结果收成甚微。水稻公顷产量只有1400多公斤,入不抵出。 

  灌区所属的新立乡(现白依拉嘎乡),成了“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乡。有些人对灌区种水稻产生了怀疑,提出“要想灌区变,就得水改旱”。这个时期,灌区连遭阴雨,大水漫灌,泄水不畅,江水倒流,这艘汪洋中行进的船只怎样才能驶出泥泞的弯道,破浪奔向远方呢?

  人民群众永远是历史的创造者。1976年9月6日,随着“前乾引松团结渠”开工誓师大会的召开,前郭县8万多民工齐聚引松工地。全体干部群众在50多公里的战线上摆开了战场,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以气吞山河的壮举,开凿出了长达53.85公里的引松渠。这条“草原运河”,不但将源源不断的松花江水注入了美丽的查干湖,使北方大湖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而且使前郭灌区排水渠道通畅,降低了地下水位,降低了土壤盐碱浓度,提高了地温,改变了灌区的生产环境。特别是化肥和除草剂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草荒的问题。工程的配套、新技术的应用,扭转了灌区产量不稳的过去。灌区成了灌溉及时、排水通畅的高产稳产稻作区,水稻产量达到每公顷5190公斤,比解放初期翻了几番。过去的“三靠”乡成了鱼米之乡,人民安居乐业,家家富足安康。

  当改革的春风吹来的时候,前郭灌区焕发了青春和活力,机械化使灌区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85年6月,前郭灌区莲花泡机械化示范农场成立,从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引进大中型农业机械138台(套),机械插秧将一行行绿色的诗意写进了阡陌,机械收割将一捆捆稻秆还给了稻田。田野里马达轰鸣,水渠旁人声欢笑,前郭灌区呈现出了渠系纵横交错、稻田整齐如织、道路四通八达、林带网络密布的迷人景象。

  向科技要效益,是灌区的主旋律。广大职工干部在水稻生产技术上做出了大胆探索,主要是在水稻品种上引进了中晚熟品种,尽管这些品种生育期长,但能确保产量提高。作为北方寒冷稻作区的前郭灌区,无霜期约为141天,很难保证中晚熟水稻安全成熟。在生产实践中,他们把育苗时间前移作为技术难关来攻,以此来解决秋季早霜不能确保水稻安全成熟的问题。三月份的北方气温很低,甚至偶有雪花飘落,这个季节育苗最容易导致稻苗得立枯病等病害。面对难题,灌区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但都很难从根本上彻底解决。1988年早春,红光五分场的王丛渊在自家庭院内育了两栋大棚稻苗,当苗出齐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现象:一栋大棚里的苗得了病,成片死掉;一栋大棚里的苗长势喜人,一片葱绿。许多老技术员和农场职工都来参观考察,分析了土壤、温度、稻种、水分等多种因素也没有找到答案。解铃还需系铃人。王丛渊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原来,没得病的苗所在大棚是去年他家柴草跺的底子,由于有了这层保温设施,土壤冻层浅,育苗时置床的土壤已全部化透,没有冷气上升对稻苗根系造成刺激,这才使得稻苗不得病,茁壮生长。这一重大发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早育苗难题。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灌区人总结出了北方寒地盐渍土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生产技术,形成了“三推两早一达标”水稻栽培模式,主要是推广秋季稻草覆盖置床,做到春冻秋防;推广大中棚庭院旱育苗,培养大龄壮秧;推广钵盘稀植栽培,以孽穗增产,做到了适时早育苗、适时早插秧,育苗、苗期管理和本田技术管理达标。通过推广“三推两早一达标”的栽培模式,水稻平均产量达到每公顷9100公斤。1999年,《人民日报》刊发了《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栽培技术是北方盐渍土种稻技术突破》 一文,这项科研成果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第十六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莲花泡农场荣获“中国绿色食品荣誉企业”称号;1990年,农场生产的“松莲牌”大米被评为“中国第一号”绿色食品。当年的《松原日报》曾以《中国绿色食品第一号》为题进行过报道。如今,“松莲牌”大米已被确定为中国绿色食品免检产品,这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对开展绿色食品工作二十年以上企业授予的最高荣誉,全国仅有7家企业荣获此项殊荣,前郭灌区莲花泡机械化农场是唯一获此殊荣的稻米品牌企业。前郭灌区水稻生产技术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8年,前郭灌区承担了超级稻万亩连片推广示范项目,被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列为国家级万亩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区。同时,被国家确定为农垦系统农业高产攻关区,水稻高产攻关百亩核心区亩产达750公斤,千亩示范区亩产达700公斤,万亩辐射区亩产650公斤,最高亩产为870公斤。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如今,前郭灌区的建设者们又提出了建设“生态灌区、科技灌区、活力灌区、和谐灌区”的发展战略,确定了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区、工业项目集中区、新村建设样板区、文化旅游精品区”的发展目标。这是一幅宏伟蓝图,这是一个前进的方向,在全体灌区人的不懈努力下,灌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塞北明珠”必将变得更加璀璨夺目。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