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明镜似的冰湖与蓝天相映衬,反射出天的辽阔和深远。
阳光,从无云的天空洒下来,照在查干湖裸露的冰面上,也照在捕鱼人的身上。人,在光里活动、行走。
此刻,如果有一部照相机架在千米或万米高空,镜头里的查干湖定是一片晶莹剔透的蔚蓝,如一颗成色十足的蓝宝石,镶嵌在金色的大地之上。
温暖的记忆
查干湖渔猎文化第20代传承人张文走在冰封的查干湖上。他的一身装束是标准的“鱼把头”——一件反毛朝外的雪白羊皮袄、一顶绒毛长长的貉壳帽、一双及膝的棉靴子。这一身穿戴虽然看起来十分笨重,但走起路来却依然健步如飞。在绞盘和出网的冰口之间跑上几个往返,依然情绪高昂、气力不减。
他一边指挥渔工们收纲、拖套、摘鱼、码网,一边兴致勃勃地讲述习近平总书记来查干湖视察的情景。
张文说,总书记来时,他正好就在今天撒网的这片水域进行“明水”捕鱼。那天,他事先知道有大领导来视察,但他和他的同伴们绝对没有想到,来的会是总书记。
这些年,张文作为文化传承人和冬捕的“大把头”,每年都要在渔猎节上唱主角,主持祭湖仪式。
总书记一见面就认出了张文,称赞张文是经常上电视的“大明星”,并和他亲切握手。张文说他当时激动得连嘴都张不开了,一时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只是望着总书记一个劲儿地傻笑。但总书记的问候、关心以及嘱托,他却记得清清楚楚。
张文说,当总书记得知渔工们的日子过得很好时,笑得特别开心。他能够感觉到那种笑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张文说:“最让人感到温暖的是,总书记坐船都走很远了,还在一遍遍挥手,祝福我们‘年年有鱼,年年有余’。”
冰湖腾鱼 松原市委宣传部供图
说到此处,张文侧过头来神秘地笑了一下:“你看,总书记的祝福当年就兑现了。今年查干湖冬捕收获最大,比历年都好。就在前天,我们打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红网”,一网打上来差不多60万斤鱼;昨天特意往鱼少的地方挪了挪窝儿,还打上来40万斤,库里都堆满了。个头儿也比往年大了不少。往年上来的胖头鱼多数在15斤左右,今年却多数是18斤左右。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销售,至少能比去年提高两位数。”
总书记那天说的几句重要的话,张文都牢牢地记在心上。他总觉得总书记的话虽然不多,但意味深长,不论对查干湖的其他人还是自己都是很有用的。
“要守护好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
“要让生活年年有鱼,年年有余。”
“要为子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
这些话,张文不但反复说给别人听,自己也在不断地玩味。越玩味越觉得不一般。既是眼前的大实话,又是能管一辈子或几辈子的大道理。
生于1963年的张文,从小在查干湖边长大,父亲是渔场成立之初的第一批渔工。当上了鱼把头之后,他隐隐地感觉到,从此,打渔再也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目前,张文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两个女儿均在外地发展,轮番劝他不要再不舍年月地继续干他的老行当:“风里来、雨里去、冰上滚、雪上爬地干了大半辈子,也该歇一歇啦!”
听了总书记的话以后,张文对查干湖和他自己的事业又有了新的理解。先说这片水域,直到今天他才认识到有多么值得珍视。它不仅有丰富的物产,还是美好的生命家园,持续稳定地为众多生灵提供安全感、幸福感和无尽的欢乐。再说传统的渔猎文化,也并不仅是简单的打渔方法,这里边还有深奥的道理,要不断地传承、丰富和发展,这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张文说,为了查干湖的天长地久和美好明天,他也要像老把头石宝柱那样,不到走不动,不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绝不轻言放弃。
说到此处,张文的眼睛突然发红,闪出一丝泪光。几天前,查干湖渔猎文化第19代传人——老把头石宝柱,走完了他85年与湖共守的岁月。就在去世的前一些天,老人家还支撑着病弱的身体接受媒体的采访,为人们讲述查干湖的历史和故事,传播北方独特的渔猎文化。
收过网,运完最后一车鱼,已经日影西斜。转眼季节已经延伸到了冬天的最深处,这里的人们仍然在以很高的热情谈论着秋天的话题,而湖上的这一轮落日,看起来也仍然和去秋一样温暖和美好。
重获新生
查干湖,蒙古语是白色圣洁的湖。查干湖是一个河成湖,位于霍林河末端与嫩江的交汇处。这里是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三省交界区,由于地势平坦,造就了吉林省西北部地区“八百里瀚海”。
1986年,查干湖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查干湖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上的几个朝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特有的文化痕迹,形成了独有的渔猎文化。
当时针旋转至20世纪中期之后,查干湖因为失去了生命之源而逐年呈现出衰败之相。由于霍林河上游先后建起了多座水库,拦蓄河水,致使下游断流。至20世纪70年代,查干湖面积已经萎缩至50平方公里,水中的PH值达到12.8,湖中已经难以找到可以生存的鱼类。查干湖渔场的职工不得不离开母亲湖转而经营其他水域。无羁的风,把白色的沙尘吹向四面八方,湖区周围4660多公顷耕地、3470多公顷草原遭受碱害;湖区周围降雨明显减少,八郎、穆家、蒙古屯各乡成为前郭尔罗斯北部十年九旱的干旱区。
1976年7月,白城地区召开了一个农田基本建设会议。会上,地委根据几年来的调研,做出了拯救查干湖的决定:引松花江水入查干湖,为查干湖开辟第二条生命线。
决定一出,群情振奋,但接下来的就是面对一个巨大的工程和数不清的困难。1976年的中国,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所有土石工程基本要采取蚂蚁挖洞的方式,一锹锹地掘,一担担地挑,一寸寸地“啃”。
1976年9月5日,查干湖的“引松工程”全面开工。8万多人投入到工程建设。劳动者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13岁。全长53.85公里的工地上,每一米就有三个人在挖土。放眼平原上那条80米宽的长渠,简直就是一条人的河流。
现已退休的常万海,是当时的县委副书记,引松工程副总指挥,提起当年的大会战,仍然十分激动,说到动情处,热泪横流。他说,一个人一生经历了那么一次洗礼,就是有了意义。“引松精神”不但成为全县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成为他自己事业上的动力源泉。那是一种不怕难、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
查干湖引松工程——这条“草原运河”的第一阶段施工,从1976年9月到1977年12月末历时两年,共分为三个阶段,总计施工240天,投入人力9218万个工日。一代人,硬是靠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简单的工具和落后的方法,剖开了川头山,挑走了黏泥土,战胜了流沙与泉眼,挖出了993万立方米的土方量,完成总设计任务的81%。
1984年1月,在组织、资金和施工力量又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收尾工程再次启动。5个月后,这项历时8年的水利工程宣告竣工。8月23日,正式开闸放水,清亮的松花江水通过百里运河,不断地注入查干湖。
“没有引松工程,就没有查干湖的自然景观;没有引松工程,就没有灌区流金淌银的肥沃稻田;没有引松工程,就没有前郭县生态环境美好的今天和明天!”由引松工程带来的查干湖天然湿地和前郭灌区的人工湿地达到914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13%,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的“小气候”,有效地改善了前郭县的生态环境。
引松工程也使前郭灌区成为东北“四大灌区”之一,现在这里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米质提高、产量增加。
查干湖,这个历经兴衰的北方湖泊,再次获得了新生。如今,这些将生命和汗水慷慨抛洒给“引松工程”的人们,俱已涉过了岁月之河,远离那个曾见证过他们英雄气概和不朽荣光的时代,或垂垂老矣,或已辞世而去,但他们那执着、坚毅、充满生命激情的形象,万众一心、移江借水的奋斗精神,担当尽责、务实为民的奉献精神,却如一尊尊硬朗的雕像,伫立于岁月深处。
查干湖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成为吉林西北部的重要旅游胜地。 松原市委宣传部供图
欣欣向荣
金色的秋风,自远方而来,穿过蔚蓝的天空,穿过广袤的原野,把阳光的信息传给了湖上的碧波,传给了远行的雁阵。天地之间,就被无处不在的温暖和光明充满。
2018年9月26日,查干湖迎来了有深远意义的一天。
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查干湖,了解生态保护情况,听取河湖连通工程总体情况介绍,察看水域保护和污染防治状况。时隔3年,总书记又一次来到吉林这片沃土,2700万吉林儿女倍感温暖,倍受鼓舞。
早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吉林省代表团审议时,就殷殷问询“冰天雪地”的开发利用情况,关切“白雪换白银”的进展,总书记强调,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吉林的优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进一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把绿水青山保护好,不断培育新的发展优势。这一年的7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春市,深入农村、企业,来到广大干部群众身边,就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视察。那时,总书记也重点谈及生态保护。他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为了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吉林落地生根,吉林省委、省政府启动了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它不仅是吉林省首个以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的重大生态水利工程,同时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工作。
这个“河湖联通”体系,让西部湿地、湖、泡、水库连接起来,汛期从松花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四条江河补水,覆盖吉林省西部大部分区域,惠及白城、松原及长春等3个地级市及所属10个县(市、区),覆盖面积达4.46万平方公里,连接湖、泡、水库203个,引蓄洪水近21亿立方米,恢复和改善湿地面积2400平方公里。
查干湖是吉林省河湖连通工程的核心。松原市通过哈达山水库向查干湖供水,使查干湖水体三年转换一次,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与此同时,前郭县统筹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先后投资8.6亿元实施良好湖泊生态试点项目;持续不断抓好还林还湖还湿、农业“面源污染”拦截整治及湖滨带生态苇塘固化工程,使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得到了逐步的恢复和有效改善。随之呈现的是环境的优美宜人、旅游的兴旺发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今天的查干湖因为水源充足,周边生态持续改善,出落成中国湖泊中著名的“美女”,她丰盈美丽、生机盎然、芳名远扬。不仅水域面积扩大到500多平方公里,而且还有500多平方公里的湿地环绕水域,从而一跃成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正如一位诗人的生动描述:“春有雏雁之生机,夏有诗画之秀美,秋有蒲苇之苍茫,冬有渔猎之神奇。”
吉林省水利厅厅长张凤春是河湖联通工程的推动者和见证者。在查干湖南湖广场水岸,他向总书记汇报了吉林省生态建设情况以及查干湖周边的生态恢复情况,并一一回答了总书记的询问。
查干湖水草丰美,生态和谐,每年有大量候鸟到此繁殖。 刘占龙/摄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凤春的脸上仍然洋溢自豪的神情:“刚开始有些紧张,但在交流过程中,总书记和蔼的表情、亲切的语调让我逐渐放松了下来。”那天,在查干湖上发生的一切,无疑已经成为张凤春一生最难忘的情景,在他的心中,那绝不是单纯的工作汇报,他说:“总书记听完河湖联通的总体情况,又详细询问工程规模有多大,都建了哪几类设施,湖泊保护区周围还有没有居住的人等。总书记每个问题都很细很实,既关注工程实施情况、产生的生态效益,也关心保护区内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对吉林西部过境的松花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的走向很熟悉。我们能清晰感觉到总书记的一言一行,饱含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
听取了吉林省河湖连通工程总体情况介绍后,总书记又乘船察看了查干湖生态保护情况。当总书记踏着晚霞沿栈道步行察看水体状况和动植物生存环境时,又进一步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查干湖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要坚持走下去。
总书记的话,沉实有力,句句敲在人们的心坎和地区发展的关键上。
对于亲眼目睹了查干湖重生的查干湖人来说,此时就更理解总书记话语中的深刻内涵,就更明白其中的道理。总书记说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和他在查干湖说的“保护生态和发展旅游相得益彰”,都是用不同方式强调了生态保护和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查干湖的兴衰史和发展之路,也已经实实在在地验证了“相得益彰”的正确性和真理性。
出生于查干湖岸边的单君国,是查干湖重生后的第一批创业者。
“草原运河”挖通后,查干湖有了不断的水源。自然鱼类迅速繁殖,1986年冬网只50多天,就打了125万斤鱼。1988年由于盲目兴奋,采取了交钱就可以插箔捕鱼的办法,导致私捕滥获现象猛增。毁灭性酷捕给查干湖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湖里的鱼越捕越少,越捕越小。
1992年,单君国和现任查干湖渔场的场长闫来锁,一起来到这个渔场。在闫来锁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创业之路。那一年,他们向银行贷款200万元,投放了第一批100万斤鱼苗。经过几年的精心养护,至1995年已经初见成效,渔场初步进入良性循环。但1998年一场大洪水,又把他们几年的心血大部分冲入大江之中。1999年是洪水过后的大疫;2000年是罕见的冬季大雪,使原来所剩不多的鱼类资源再一次大大折损,此时银行的贷款还没有还清。怎么办?他们横下了要把这摊子事业干成、干大的决心,节衣缩食继续投入,坚持大水面开发。有志者事竟成,两年后,他们终于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一举获得大丰收,并取得双A级绿色食品印证。单君国总结查干湖成功的经验时,语气很简洁也很坚决,就是:“有了水,有了良好的生态,也就有了可靠的渔业生产;卖了鱼再把利润的一部分拿出来,用于堤岸加固、河区疏通、环境营造、水质改善,从而使水产质地越来越优良,产量越来越稳定。这就是可再生,这就是永续发展!”
不少访客很奇怪,为什么查干湖每年都能打出这么多的鱼?难道这水里有魔法?
张文对不少来访者讲过这其中的道理。查干湖有繁殖基地,年年投放180万斤鱼苗左右,十多斤的七八年,大的十年左右。现有品种几十种。每年捕捞量300万斤左右,180万斤鱼苗成活率超过产量的好几倍。所以年年投放,年年去补,科学去养,科学去捕。
张文说,不用机械化,用大眼网,休渔期禁捕,捕捞量小于投放量,这四条生态保护红线,已深深印刻在每一位渔场职工的心底。
如今的查干湖,不仅是鱼的世界、鸟的乐园,还同时滋养着万亩良田,就连湖区周边的农业和其他副业生产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粮食产量750万吨,苇田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新增养鱼水面57万亩和养蟹水面3万亩。
从查干湖南湖水岸乘车去北湖,十几公里的路程早成了一个生态走廊。且不说500平方公里湖面上冬天的白雪皑皑和夏日的碧波荡漾,也不说夏日里两岸和浅滩上的蒲草、蒹葭以及碧色连天的荷塘,单说色彩艳丽的翠鸟和迁徙的各类候鸟——燕鸥、灰鹤、白鹳、丹顶鹤、野鸭、大雁、矮脚鹬就让人心醉。据粗略统计,每年秋季迁徙至此的候鸟达200多种。而湿地外围被誉为“东北四大灌区之一”的4万公顷优质水稻田,夏如碧毯、秋似铺金,一直延伸至天边。
自1992年开始,查干湖渔场实施大水面开发,渔业资源逐年丰富,并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当年二十几户人口、全年鱼产量不过百吨的小渔村,如今已蜕变成蝶,全年鲜鱼产量超过6000吨,年产值达两亿元。
2002年开始,他们又迈出了旅游业的第一步,注册了“查干湖”牌商标,品牌战略的发展为查干湖渔场打开了旅游业的大门。
那一年成功举办“中国·吉林查干湖第一届冰雪捕鱼旅游节”。延续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2018年冬捕节有13万游客参加开幕式,游客接待量增加到1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也从9亿元增长到去年的15亿元。查干湖再也不是那个曾经满脸菜色的“黄毛丫头”了,如今她是“美目流盼”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一向老成持重的闫来锁场长在介绍近年来查干湖的变化时,显得有几分激动,他说:“现在完全可以肯定地说,查干湖是历年来最好的时候。”
暮色中的查干湖 松原市委宣传部供图
“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松原市委、市政府提出“大查干湖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战略构想,把生态保护治理开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绿色制造业、商务物流为支撑,建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形成“东有长白山、西有查干湖”的两道全省生态屏障,成为吉林省西部辐射东北经济区的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区域。
入冬后,在旅游部开船的宋东洋封好了游船,临时转到了生产部工作。这阶段,他不再逢人就讲他给总书记开船的经历,多数是沉默着,埋头努力工作。他有了新的心思,他要入党。他的想法也很单纯:“就是要好好干,让所有人都认可查干湖是名副其实的好,为总书记争光!”
对于总书记的嘱托,查干湖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孙志刚则有自己的想法,他是管理者,所以就要想一些大事情。他打开了一张图,在上边指指画画——这里,要建一个拦污堤、一座拦污堤大桥和一个拦污闸;这里,要上一个污水处理工程;这里,要建设一个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工程……
顺着孙志刚的手指望去,图纸上仿佛真的映现出一幅灿烂的图画——风和日暖,丽水微澜,百花怒放,鸥鸟竞翔。天空和大地之间,已经开始了一场关于生命的深刻互动;阳光和草木之间,则进行着有关未来的庄严承诺和兑现。
作者: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任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