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
  • 客户端下载

磨难中铸就永恒丰碑——抗震救灾精神的吉林诠释与传承

时间:2021-11-11 15:50:31 来源:前郭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本报记者 赵乃政


13年前,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瞬间吞噬了数以万计同胞的生命。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组织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包括吉林儿女在内的全国人民挺起铮铮脊梁,铸就一座民族复兴的精神丰碑。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汇聚团结奋进、抗击灾难的磅礴力量


当灾难袭来之时,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齐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守望相助、群策群力,迅速展开艰苦卓绝的救援行动。


虽然远隔千里,但从地震发生那一刻起,吉林人民的心就与灾区人民的心紧紧拴在一起。


在党中央领导下,吉林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全力以赴、共抗国难,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创造了一个个攻坚克难的人间奇迹。


人们不会忘记,地震发生次日,吉林省委、省政府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省总动员,紧急部署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


人们不会忘记,万分危急关头,我省400名公安特警消防官兵、百余名医护人员,第一时间驰援四川,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


人们不会忘记,饱含着吉林人民深情厚谊的救灾物资、爱心捐款,源源不断运往灾区,送到受灾群众手中;


人们不会忘记,面对灾后恢复重建的艰巨任务,作为对口支援灾区的全国19个省市之一,吉林勇挑重担,举全省之力,展开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灾后重建斗争;


……


同心同德,就有其利断金的伟力;风雨同舟,就有所向披靡的信心!


今天,走在当年的重灾区,一个个新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在全国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全省万众一心、奋发图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灾后恢复重建与发展振兴不断开创新局面,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汇聚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彰显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


坚强,是战胜磨难的利器;勇气,是创造奇迹的支撑。


在这场生死救援中,广大军民临危不惧、奋不顾身,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展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


高山峡谷、悬崖峭壁、山路崎岖,山体滑坡、落石纷飞、余震不断……再大的艰险,阻不断吉林救援队的脚步;再大的困难,拦不住共产党员挺身而出的决心和勇气。


因地震一度被困北川县九皇山猿王洞的350名群众还记得,紧急时刻,是吉林省救援队冒险挺进危境,展开绝地救援,把他们成功转移到安全地带;


地震时身处北川县擂鼓镇危房中陷入绝望的那位老人不会忘记,是吉林省救援队在搜救时发现被困的他,把他抬到医疗站救治,使其脱离生命危险;  


驻扎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我省医疗支援队,入川4天内就收治56位伤员和病人,连续做了7台手术,医疗队员每天工作到深夜零时;


……


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去,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


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来自全省各地的吉林援建队伍虽然遇到各种困难,但他们从来没有人叫苦、没有人退缩,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对口支援工作,圆满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磨难铸就中华风骨,困苦砥砺民族精神。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屡遭挫折而愈勇,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


“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凸显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崇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不抛弃、不放弃”……


从气壮山河的生死营救,到举国动员的灾后重建,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始终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生命至上”“崇尚科学”的理念。


关爱生命、抢救生命,谱写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赞歌。


由公安特警和消防人员组成的我省救援突击队,携带海事电话、生命探测仪等先进设备,长途跋涉,风雨无阻,第一时间赶赴北川等地震重灾区,开展生死救援。先进设备的投入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救人赢得第一时间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增强了队员们“与时间死神赛跑”的决心和勇气。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在救援过程中,吉林省救援队把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拼尽全力抢救受灾群众。有的队员手指磨破、腿臂擦伤,他们全然不顾,不肯停下一秒;有的队员连续奋战、疲惫不堪,他们不愿休息一下,不放弃一线希望。即使“黄金72小时”过了,他们依然把拉网式搜救作为救援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得大量群众得以获救。


灾后重建中,也不乏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在黑水县红山乡,来自我省医疗支援队的儿科主治医师陈芮,翻山越岭,克服各种困难,用精湛的医术和拳拳爱心,硬是把奄奄一息的4个月大藏族女婴小拉姆从死亡边缘挽救回来,用人间大爱谱写了吉林援建的动人篇章。


在对口援建过程中,吉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对口援建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确定了“规划先行,注重民生,突出重点,区分缓急,有序推进”的原则,举全省之力开展对口援建工作。


这里有云端引来幸福泉的水利工作者,有“天路”连城乡的筑路工人,有扎根大山深处的教育工作者,有抚慰幼小心灵的“爱心妈妈”……吉林援建工作者顾大局舍小家,视黑水为故乡,克服高原缺氧、吃住不便、水土不服、道路艰险、施工作业艰苦等诸多困难,始终坚守岗位,迎难而上,日夜奋战,201个援建项目全部竣工,圆满完成各项援建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多难兴邦,实干强国。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交融激荡,激励着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大踏步走向未来。


回望过去,我们历经很多灾难,但中国人民从未退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百年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血火锻造,40多年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荡涤洗礼,丰富着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迈入新世纪新时代,从抗击非典到决战新冠病毒,每一次考验,都是民族精神的一次淬炼和提升。


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实践,让我们国家在公共应急、灾难救助、重大安全保障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促进了新的应急救灾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永吉抗洪、松原抗震、迎战台风、抗击冰冻……在之后的多次与自然灾害抗争中,我们的响应速度越来越快、救援效率越来越高。遇灾不慌、沉着应对,也成为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共识。


浴火重生,山河无恙。十多年来,抗震救灾精神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新时代激励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来源:吉林日报

编辑:战晓石

初审:唐   薇

复审:富   山

终审:史影月


热门评论